【品牌采風】隧脈貫通泉城軌,鐵盾攻堅濟水東——濟南地鐵9號線項目盾構全線貫通紀實 |
|
|
|
2025年8月18日,濟南東北部地下15米深處,“昆侖57號”盾構機刀盤破開最后一道巖層,掘進里程定格在第5299環。這一刻,中國水電四局承建的濟南地鐵9號線4個盾構區間全部實現雙線貫通,一條總長4.75公里的“地下鋼鐵脈絡”在濟南大地之下徹底成形。歷時15個月,6臺盾構機協同作戰,建設者們以智慧和汗水攻克無數技術難題,最終鑄就了這條貫穿城市東北部的地下通途。 六機并進,地下鋼鐵軍團的協同作戰 2024年5月11日,開源路站地下深處,“昆侖52號”盾構機刀盤緩緩啟動,巨大的刀齒切入粉質黏土層,發出低沉而有力的轟鳴。這一刻,標志著濟南地鐵9號線盾構施工正式拉開序幕。作為項目首臺始發的盾構機,它肩負著為后續施工探索經驗的重任。 隨后15個月里,5臺盾構機相繼加入地下攻堅戰役。7月3日,“昆侖53號”在小清河東站始發;11月27日,“昆侖55號”在開源路站始發;2025年2月,王裴區間兩臺盾構機相繼始發;3月1日,最后一臺盾構機投入戰斗。至此,6臺“鋼鐵巨獸”在地下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協同作戰。 地下施工如同進行一場精密的交響樂演奏。每臺盾構機都配備了智能化監控系統,實時顯示刀盤轉速、掘進姿態、推進壓力、注漿流量等數十項參數。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兩班倒全程跟機,用算法與經驗與巖層博弈。在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隧道的掘進數據實時跳動,形成了一個地下“作戰指揮中心”。 2024年10月2日,小清河東站至開源路站右線率先貫通,成為全線首條貫通的隧道;11月10日,該區間實現雙線貫通。2025年4月起,貫通捷報開始密集傳來:4月14日鳳毛區間左線貫通;4月29日開王區間右線貫通;5月15日鳳毛區間右線貫通;5月28日開王區間左線貫通。最終,在2025年8月18日,王裴區間左線盾構機破巖而出,標志著全線4個區間實現雙線貫通。 地質博弈,穿越復雜地層的技術突破 濟南地鐵9號線沿線地質條件極其復雜,被工程師們稱為“地質博物館”。線路需穿越粉質黏土、富水砂層、卵石層、膠結粒巖等多種地層,每個區間都面臨著不同的技術挑戰。 小清河東站至開源路站區間主要穿越富水粉質黏土地層。項目團隊采用“鋼套筒始發”技術,通過氣壓平衡掌子面水壓,配合四道盾尾刷與聚氨酯密封,有效解決了始發階段的防水難題。在掘進過程中,技術人員根據地質變化實時調整盾構參數,將軸線偏差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以內。 開源路站至王舍人北站區間面臨卵石層破巖效率低的難題。盾構機采用“合金齒刀+撕裂刀”組合刀盤,根據實時地質數據動態調整開口率,使刀具磨損率降低。針對“V”字坡掘進易出現的軸線偏差,建立“智能監測+人工復核”雙控機制,定期人工復測盾構姿態,確保隧道精準貫通。 鳳鳴北路站至毛莊站區間需穿越旋流池軟土回填區。項目部提前對回填區進行地質雷達掃描,采用“袖閥管注漿+深層攪拌樁”組合工藝對地層進行預加固,形成厚度達2米的“加固帷幕”。盾構穿越期間,采用“慢推快攪”模式,實現該區域零沉降安全穿越。 王舍人北站至裴家營站區間施工中,團隊創新采用同步注漿實時檢測系統,用以檢測壁后注漿飽滿情況。該區間累計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施工安全與質量。 毫米精度,穿越敏感環境的“繡花功” 在城市建設地鐵,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在地下穿梭的同時,確保地面建筑和設施的安全。濟南地鐵9號線沿線需下穿10余處敏感區域,每一處都考驗著掘進精度。面對地層細微變化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項目盾構施工團隊采取雙重保障措施:一方面實時監測地質變化,動態調整盾構掘進參數;另一方面實施同步注漿與二次注漿工藝,有效穩定周邊土體,確保對周邊環境的擾動降到最低。 最具挑戰的是一處距離建(構)筑物豎向凈距僅2.3米的穿越段,掘進時,團隊采用“低轉速+小推力”策略:刀盤轉速降至1.2轉每分,推力穩定在12000千牛內,同步注漿壓力精準控制在0.25兆帕,像用指尖輕觸般溫柔作業。最終監測顯示,周邊沉降在控制范圍內,這種“微擾動掘進”方式實現了對既有結構的最小干擾。 另一區間穿越管線密集的地表環境時,更需極致耐心。2025年春節期間,盾構機在復雜地層中推進,建設者們放棄休假機會,每環管片拼裝期間,洞內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反復測量,確保管片錯臺不超過±4毫米。當區間最后一環管片拼裝到位,地表之上的日常秩序絲毫未受影響——地下“鋼鐵巨獸”的穿行,悄無聲息得如同從未發生。 這種毫米級的控制,讓盾構施工在敏感區域實現了“穿越即無痕”,用技術精度化解了環境風險,也為城市地下工程的安全推進寫下了生動注腳。 全線貫通,四百晝夜奮戰鑄就地下通途 四百晝夜奮戰,鑄就地下通途;四局精工匠心,貫通泉城脈絡。當最后一塊管片嚴絲合縫地嵌入隧道壁,這條綿延4.75公里的地下巨龍終于被徹底喚醒。它不僅是鋼筋混凝土鑄就的交通動脈,更是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譜寫的壯麗詩篇。 回首攻堅歷程,每一米推進都凝聚著四局人的匠心獨運。在施工最高峰時期,6臺盾構機如鋼鐵巨龍般在地下齊頭并進,日均推進12環,展現了高效推進的施工成效。建設者們以“機械不息,人員輪替”的實干作風,24小時輪班作業,在萬家團圓的春節堅守崗位,在暴雨如注的夜晚監測沉降,在酷暑難耐的夏日揮汗如雨,用執著和堅守詮釋著基建人的責任與擔當。 承壓泉域富水地層地鐵車站綠色施工與變形智能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快凝盾構壁后注漿體快速配制及其對地層沉降影響控制技術研究、泉域富水復雜環境既有車站受限空間盾構密閉始發接收施工技術等等工法與專利成果成為后續公司地鐵施工的“地下指南針”,讓9號線的探索惠及更多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 如今,漫步在貫通后的隧道中,燈光如練,管壁如鏡,通風系統的轟鳴仿佛在奏響勝利的凱歌。這條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地下長廊,即將迎來列車的飛馳。它必將成為串聯城市交通脈絡的重要紐帶,為濟南東北部片區注入新的發展活力,讓千年泉城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