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縛險育安鑄就“地質鎧甲”,匠心雕琢繪寫“百年平安” |
|
|
|
烏江奔涌,白馬巍峨。站在坡腳仰望,曾經陡峭破碎的邊坡已被一道道格構梁、混凝土面板和系統錨索牢牢鎖定,猶如披上了一副堅實的“地質鎧甲”,在寂靜中彰顯著現代工程的力量與智慧。 “這里的地質,極其復雜,就像一本被多次撕裂又重新粘連的古書,每一頁都寫滿風險與挑戰。”項目總工程師這樣形容。正是如此復雜的地質背景,讓邊坡開挖成為整個樞紐工程中技術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安全管控最為嚴峻的關鍵環節。 面對發育的斷層帶、強溶蝕的角礫巖以及“上部軟、中間硬、下部軟”的復雜巖層結構,項目部系統貫徹“技術先行、安全筑基、智慧賦能”的建設理念,從精準勘察到智能支護,從嚴格交底到實時監測,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將四局建設者對安全生產的追求寫入每一處細節。 巖層千刃,破險育安 白馬航電樞紐工程的邊坡開挖,更像是一場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勘察結果表明,邊坡地質構造異常復雜。上部是厚層第四系沖洪積層及散體狀巖溶角礫巖,結構松散、裂隙發育,遇水極易軟化崩解,自穩能力極差。中部以中厚層狀白云巖和泥質白云巖為主,受多組斷層切割和溶蝕作用影響顯著,巖體整體性較差,隱蔽缺陷眾多。下部則是散體結構的斷層影響帶和Ⅲ類巖溶角礫巖,泥質含量高,承載力低,成為控制邊坡整體穩定的最薄弱層位。 更為嚴峻的是,F1區域性斷層貫穿整個坡體,產狀變化大,伴有大量斷層泥和角礫巖填充,加之褶皺發育、溶蝕現象普遍、卸荷裂隙密集,多種不良地質交織疊加,施工過程中,邊坡失穩、巖體塌滑、滲漏突水等多重風險無處不在,技術難度與安全風險極具挑戰。 “我們不能蠻干,要順勢而為、精準施策。”項目經理在開挖前如此定調。基于詳實的地質數據,項目部依據“分層判斷、動態設計、精細施工”原則,將邊坡科學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差異化治理區段。 上部松散體設計采用格構梁+噴播植草組合支護,既確保穩定又兼顧生態恢復;中部相對完整巖體采用系統錨桿+掛網噴砼,增強表面整體性;下部軟弱巖層采用系統錨桿+混凝土面板+錨筋樁,顯著提高承載能力,在關鍵部位增設預應力錨索,形成“表里結合、深淺協同”的多層次、強作用綜合加固體系。 “我們使用了錨索注漿實時監測系統,通過孔內攝像與壓力傳感,確保注漿飽滿度達95%以上,受力均勻性偏差不超過5%,”技術員指著監控平臺介紹道。正是這些嚴謹到苛刻的精細化管理,為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邊坡施工樹立了新的安全標桿。 責任筑底,管理穿巖 項目部推行“管住計劃、隊伍、人員、現場”的穿透式機制,堅守“一切工作到項目,一切聚焦干項目”的原則,明確“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堅決做到“不安全不生產”,依托“人、機、料、法、環”五大要素,建立起一張全覆蓋、網格化的責任之網。在白馬項目部,安全管理超越制度本身,成為一種深入血液的文化自覺。 “從進場開始就實行‘三級教育’+‘三級交底’,讓每個人都清楚風險點在哪里、該怎么干、如何應急。”針對日常的安全培訓,項目部摒棄“填鴨式”的說教,把課堂搬到施工現場、搬到班前站會。 借助“職業病防治周”“防災減災日”這些契機,用圖文、短視頻這些工友喜聞樂見的方式,講風險、教應對、傳經驗。短短幾分鐘的微課堂,往往比一場幾小時的大會更入腦入心。“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是工友們最真實的評價。項目部還推行了“兩單兩卡”制度,工人隨身攜帶、隨時學習,實現安全規范“口袋化、常態化”。 “安全不是口號,是融入日常的每一個動作,每次班前會上我們都會反復提醒。每日開工之前,各班組成員都必須進行五分鐘安全交底,簽字確認、責任到人,要從源頭上筑牢第一道防線。”針對項目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員介紹到,“現場作業人員一律系雙鉤安全帶;坡面做了防護欄桿和密目網、安全網防碎石墜落;大型機械設備嚴格執行‘一日三檢、定期維保’;臨時用電、供水、通風等配套系統實行專人專崗巡檢;臨空面采用鋼管護欄進行硬質隔離,同步張掛警示標志實現物理隔離與視覺提醒雙保險……” 施工現場,“五牌一圖”規范設立,安全標識醒目清晰。從辦公生活區到鋼筋加工廠,從拌合站到每一段施工便道,所有設施統一規范。這背后,是項目部“化整為零、分步實施”的智慧。他們不搞“一刀切”,而是如繡花般一針一線推進標準化,最終織就一張覆蓋全域的安全防護網。 2024年,白馬項目部先后榮獲重慶市武隆區交通局“安全先進單位”和業主單位“安全管理標兵”稱號,并在“平安工地”考核中拔得頭籌。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是對日復一日的堅守與細節管理的肯定。 天眼觀山,智繪安瀾 科技創新是白馬項目筑牢安全防線的核心支撐。項目部廣泛引入多項前沿技術,構建“智慧+”安全管理體系,致力于將白馬航電樞紐打造成“平安百年工程”的典范。 通過大力推進BIM技術與傾斜攝影融合應用,整合三維地形、邊坡模型、道路、隧道及管線橋架,構建起整體BIM協同平臺,為施工管理、運維分析提供可視化數字底座。利用校核后的三維地形和邊坡模型,實現挖方區域的分層分塊精準管理,按設計標高統計挖方量,并可實時錄入土方和石方信息,實現數據動態更新。 無人機定期航拍與多期傾斜攝影數據比對,可對周邊地質災害進行普查與動態監控,顯著提升地災巡查效率。“通過階段數據孿生,實現對周邊自然條件一致性的可視化分析,提前發現問題、協調設計解決”技術員介紹道。 鋼筋籠制作采用BIM下料技術,實現多層鋼筋接頭錯距精準控制;焊接工藝采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提升質量與效率;樁身C40水下自密實混凝土實施“拌合-運輸-灌注”全流程協同管控,保障樁基完整性與施工連續性;爆破作業采用梯段預裂控制技術,精確控制振動效應與開挖輪廓,最大限度減少對保留巖體的擾動;矩形樁成孔創新應用“旋鉆掏孔+方鉆旋銑”組合工藝,配合大型旋挖設備,工效提升15%,成功解決偏孔、慢孔及巖層軟硬不均導致的成孔難題;開展無排架分層施工,以機械作業替代傳統人工高空作業,顯著降低作業風險,提升施工安全與機械化水平。在生產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技術的力量都在推動安全與質量不斷提升。 項目部還通過創新手段強化人員安全意識。“來,戴上VR頭盔,體驗一下高空墜落是什么感覺。”在項目部安全體驗館中,設有安全帶使用、安全帽撞擊、機械傷害、綜合用電等多個實景模擬區,通過高度還原事故場景以及沉浸式感受體驗,讓工人在感知中強化安全意識。“光靠口頭強調一百遍,不如讓他親身體驗一次,”安全員表示,“這種教育更直觀、更震撼,讓人真正敬畏安全。” 白馬航電樞紐邊坡治理工程,是一場與地質風險的艱苦博弈,更是一次現代工程技術與安全管理智慧的集中展現。從破碎巖層到堅固邊坡,從風險疊加到全面可控,建設者們以技術為矛、以安全為盾,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高風險”化為“高標準”。 在崇山峻嶺間樹立起一座“平安工程”的豐碑,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更是一次以技術為筆、以安全為墨的宏大書寫。從破碎到完整,從風險到可控,建設者們以敬畏之心面對地質的復雜,以創新之力化解施工的艱險。每一根錨索的深扎,每一方混凝土的澆筑,都是對“生命至上”最堅定的回應,對“平安百年”最莊重的承諾。 未來,當船舶穿梭于升高的江面,當燈火點亮兩岸的道路,這座巍然屹立的邊坡將繼續守護著烏江的奔涌、見證著兩岸的發展,而它所承載的技術創新與管理經驗,也必將為同類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工程建設提供寶貴的“白馬范式”。 山河為證,匠心不息,安全之路,永無止境。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