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筑牢“質”的防線,激活“智”的動能——引江補漢9標質量“三重奏” |
|
|
|
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關鍵后續水源工程,其建設質量關乎國家水資源調配戰略的有效實施。 為確保工程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引江補漢9標以高標準、嚴要求構建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全流程管控和技術與智慧系統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優質精品工程。 多維體系構建,夯實質的根基 工程質量的堅實保障,源于系統化、多層次的體系構建。為筑牢質量防線,項目自開工便從組織架構、責任傳導、監督機制到人員培訓,搭建了全方位質量保障體系。 一是構建四級質量管理組織體系,項目成立即明確“領導小組統籌決策-質量負責人監督指導-職能部門協同推進-施工班組具體落實”的層級架構,通過清晰的權責劃分,為質量管控提供系統化的組織支撐。 二是完善責任傳導體系,通過簽訂13份《質量目標責任書》,將質量責任細化至10個職能部門及2家協作單位,形成從管理層到作業層的全鏈條責任網絡。體系運行時,質量管理部主導制度落地與過程監督,技術部門提供專業工藝支撐,班組落實操作規范,構建起高效閉環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多層級監督體系,質量管理部圍繞隧洞開挖、支護、混凝土澆筑等核心施工環節,構建日常巡檢、周檢查、月度檢查、專項檢查的多層級檢查體系,并積極配合上級單位質量督查工作,形成了常態化、立體化的監督格局。 四是打造質量培訓體系,搭建專業化學習平臺,工程開工至今,共開展隧洞開挖、支護、混凝土襯砌等質量培訓36次,有效提升全員質量意識與操作技能,筑牢工程質量人力保障防線,切實推動工程施工質量向標準化、規范化邁進,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流程管控閉環,嚴守質的關口 以體系建設為框架,項目進一步將質量管控延伸至施工全流程,通過標準化流程的層層遞進,筑牢質量防線。 一是構建“原材料進場—過程施工—成品驗收”的全流程管控鏈條,的全流程管控,從源頭筑牢質量防線,采用“首件驗收制”“三檢制”等20項核心制度:在原材料環節,嚴格落實“進場必檢”制度,對不合格材料堅決實施退場處理,從源頭杜絕質量隱患;在過程施工中,以23號檢修交通洞的鋼筋安裝為例,項目團隊先采用全站儀等高精度測量設備,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精準放樣,確保每一根鋼筋的位置、間距、角度毫厘不差,再通過“雙人復核”制度層層把關,從操作層面杜絕人為誤差,持續保障施工質量。 二是打造全流程追溯流程,依托信息平臺系統構建“數據即時上傳—記錄自動歸檔—追溯一鍵查詢”的數字化流程:每道工序完成后,驗收數據、影像資料同步錄入系統,形成從材料進場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電子軌跡。這種“實時記錄—動態追蹤—逆向追溯”的流程設計,推動傳統質量監督從“事后補錄”向“過程實時留痕”轉變,讓“主動監控+全程可溯”成為流程管控的新支撐。 智能技術融合,驅動質的躍升 在質量管理體系與全流程管控模式支撐下,項目進一步通過搭建創新激勵平臺、組建專項攻關小組,構建起“研發-應用-優化”的創新閉環,而智慧系統的深度引入,為質量提升注入了更精準、更高效的動能,推動工程品質實現階梯式躍升。 積極推廣“四新”技術應用,按照相關要求修正施工組織方案,開展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工程品質提升。采用環向及縱向鋼筋定位骨架確定噴混輪廓線,有效提高了噴射混凝土的平整度;針對系統錨桿,按照錨桿布置圖,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標記錨桿位置,采用鉆機進行鉆孔,精準控制錨桿施工質量。 在細節上進行優化,開展“三微改”活動,針對混凝土外觀、溫控精度等“細節痛點”優化工藝,如升級爬梯防護、改進灌漿設備密封性,絲頭采用保護帽進行保護,為鋼筋絲頭在運輸、存放、使用過程中提供有效防護。 智能化的深度融入,則讓引江補漢的質量管理突破了傳統模式的邊界。智能化綜合加工廠以16臺工業機器人和設備組成“智造矩陣”,配備數控鋼筋切斷機、鋼拱架自動化生產線等設備,實現3萬噸鋼材工廠化流水作業,參數化編程控制加工精度至毫米級;拌和站配備的60P空氣能加熱系統與料倉噴淋裝置,實時監控數據,動態調控混凝土溫度,溫差控制精度達±2℃;在隧洞施工面,全智能三臂鑿巖臺車鉆孔,配歐思徠R8三維掃描儀掃描開挖體型,動態調整炮眼布置等參數,應用間隔不耦合裝藥,管控效果良好。 以“質”為基,以“智”為翼。引江補漢項目將責任體系、全流程管控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構建起了“體系兜底、技術提效、智慧賦能”的質量管理模式。 其中,創新技術的深度應用與智慧系統的全面加持,有力支撐了全流程質量管控,筑牢了更嚴密的質量管理防線,更為工程的長效安全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讓這座關乎國家水資源戰略的工程能夠經得起時間與實踐的雙重檢驗。 |
|
|
【打印】 【關閉】 |